红星照耀中国十二篇每篇的读后感想
《红星照耀中国》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,而且在报告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。
人物刻画、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。
《西行漫记》中译本出版后,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,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《红星照耀中国》,纷纷走上革命道路。
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300字
1、这本书像一扇穿越时空的窗户,让我看见1930年代真实的红色中国,斯诺不是高高在上的记录者,而是钻进窑洞和红军战士同吃小米饭,在篝火旁听他们唱《国际歌》,那些被国民党妖魔化的"赤匪",在他笔下成了会缝补衣服的朱德、爱打篮球的周恩来、给老乡挑水的毛泽东。
2、最震撼我的是"人"的力量,书里的小红军背着比人高的步枪行军,炊事员用扁担挑着铁锅翻雪山,女战士在草地里用野草编草鞋。没有飞机大炮,他们用脚底板丈量出两万五千里信仰,斯诺写道:"这些人忍饥挨饿却依然欢笑",让我突然明白什么是"精神原子弹"。
3、客观视角让历史更有温度,斯诺既记录毛泽东分析时局的睿智,也不避讳红军战士的破衣烂衫;既展现根据地的扫盲运动,也提及某些农民的保守,这种真实恰恰戳破了当时西方对红军的谣言,就像书里老乡说的:"红军来了,屋顶的瓦片都没少一块。"
4、合上书时,窗外的车水马龙突然镀上一层光辉,现在每天经过的街道,可能就是当年地下党员传递情报的巷弄;手机里刷到的新闻,延续着八十年前那群年轻人追求的公平理想。历史从来不是故纸堆,当我们读懂红星为何闪耀,就接过了照亮未来的火种。
相关问题解答
1、《红星照耀中国》哪一篇让你印象最深?为什么?
我最喜欢的是《苏维埃掌权人物》这篇!斯诺用特别生动的笔触描写了毛泽东、周恩来这些领袖的日常,比如毛主席边聊天边抓虱子的细节,一下子就把“高高在上”的革命者拉回了人间,他们住窑洞、吃粗粮,却有着改变中国的理想,这种反差感特别打动我。
2、书中对红军长征的描写有什么特别之处?
斯诺不是干巴巴写历史,而是通过普通战士的故事展现长征的残酷和信念,强渡大渡河”那段,他采访的小战士说“死了就当睡着了”,这种朴实的勇敢比数据更震撼,还有“吃皮带充饥”的细节,让我瞬间理解什么叫“钢铁般的意志”。
3、为什么说这本书是“外国人看中国的经典视角”?
因为斯诺完全跳出了当时西方对中国的偏见!他写延安“没有鸦片和乞丐”,和国民党宣传的“匪区”完全不同,他记录红军学文化、妇女剪短发参军,这些细节让世界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中国革命——不是“赤祸”,而是一群人在为公平拼命。
4、读完后对“红色精神”有新理解吗?
有!以前觉得“红色精神”很抽象,看完书才发现它具体得很:是朱德和士兵一起挑粮的扁担,是红军医院里用盐水代替消毒液的坚韧,最戳我的是“红小鬼”篇,那些十几岁的孩子扛枪打仗,还坚持学写字——他们相信的未来,就是我们现在的今天。
本文来自作者[燕俊轶]投稿,不代表如斯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yyers.com/jyan/202504-235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如斯号的签约作者“燕俊轶”
本文概览:红星照耀中国十二篇每篇的读后感想《红星照耀中国》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,而且在报告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。人物刻画、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...
文章不错《红星照耀中国十二篇每篇的读后感想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300字》内容很有帮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