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的怀念的写作手法
秋天的怀念的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。
《秋天的怀念》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, 作者 通过回忆的方式,将零零碎碎的细节 串联起来,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,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 母亲是怎样细心、耐心、小心、忍辱负 重地照顾自己,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 情。文章的语言朴素、真切,却又意味 深远,寄悲观于从容,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。
《秋天的怀念》这篇课文主要是写自从作者的腿瘫痪以后,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,母亲却默默地忍受,不但不责骂他,反而以一颗慈善、宽容的心来关爱他、照顾他.每当作者摔东西时,母亲没有办法,只好自己躲在角落哭,因为母亲恨铁不成钢又不忍心伤害他的自尊心.后来,母亲重病缠身,还要推着他去看花,结果花没看,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他了.可是母亲临走前,还记挂着作者.母爱就是这样,不需要轰轰烈烈,不需要华丽动听的语言,点点滴滴却能缀成伟大的乐章。
作者史铁生(1951年1月4日-2010年12月31日),出生于北京,中国作家、散文家,北京作家协会原副主席,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原副主席。史铁生是中国文学界的中坚人物,以真诚著称,也被先锋派作者奉为精神领袖。他年轻时就双腿瘫痪,后又患上尿毒症,靠透析维持生命,自称“职业是生病,业余在写作”。
秋天的怀念课堂笔记
1、《秋天的怀念》核心主题
课文通过回忆母亲在秋天病重时对瘫痪儿子的照顾,表达了对母爱的怀念与愧疚。"好好儿活"是贯穿全文的线索,既是母亲对儿子的期望,也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。
2、人物形象分析
母亲:隐忍坚强,肝癌晚期仍隐瞒病情,偷偷吐血也要带儿子看菊花。"她比我还敏感"体现她小心翼翼维护儿子自尊。
"我"(史铁生):从暴怒绝望到理解母亲,北海看菊花的约定成为人生转折点。
3、环境描写的作用
文中反复出现秋天的菊花:黄色淡雅(平静)、白色高洁(怀念)、紫红热烈(生命力量)。秋风落叶与菊花绽放形成对比,暗示生命在困境中依然顽强。
4、关键细节解读
三次"悄悄":母亲躲门外听动静、红着眼回来、临终前昏迷说"我那个生病的儿子...",层层递进展现母爱无声而深沉。
"砸玻璃""摔东西":用动作描写表现"我"的崩溃,与母亲"挡在窗前"的守护形成强烈反差。
5、现实意义启示
史铁生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:苦难不是生命的终点,而是理解爱的起点,就像文中未完成的北海之约,遗憾教会我们珍惜当下,像秋菊一样在寒风中活出尊严。(全文共352字)
相关问题解答
1、《秋天的怀念》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让我读着特别难受又感动?
答:这篇课文最戳我的就是细节描写!比如妈妈偷偷哭、扑过来抓住我的手这些动作,还有反复出现的"好好儿活",把愧疚和母爱写得巨真实,另外对比手法也很绝——我暴怒砸东西 vs 妈妈默默忍病痛,现在想想都鼻子酸...
2、老师上课总强调"菊花"的意象,到底有啥深意啊?
答:菊花在文中有三层暴击好吗!①现实层:妈妈想推我去看菊花的愿望没实现,成了永远的遗憾;②象征层:菊花在秋天绽放,就像妈妈的生命即使凋零也要绚烂;③升华层:结尾我看菊花悟出"好好活",完成妈妈的心愿。
3、为什么课文开头结尾都写秋天?是不是故意设计的?
答:绝对是伏笔狂魔的操作!开头的秋天是"我"瘫痪后最黑暗的季节,结尾的秋天却带着希望——同样的季节不同的心境,形成闭环结构,而且"秋天"既是时间背景,又暗示生命的成熟与凋零,比直接写"那年妈妈去世"高级多了。
4、记笔记时该重点抓哪些内容?考试容易考啥?
答:必记三大考点!①情感变化线:暴怒→无知→悔恨→成长(对应妈妈病情发展);②关键句解析:"咱娘俩在一块儿,好好儿活"(出现三次);③写作特色:细节白描(quot;她憔悴的脸")、借景抒情(北海菊花),我们老师就爱考这些!
本文来自作者[领悟黄花菜]投稿,不代表如斯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yyers.com/zixun/202505-591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如斯号的签约作者“领悟黄花菜”
本文概览:秋天的怀念的写作手法 秋天的怀念的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。 《秋天的怀念》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, 作者 通过回忆的方式,将零零碎碎的细节 串联起来,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,...
文章不错《秋天的怀念的写作手法 秋天的怀念课堂笔记》内容很有帮助